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

【原來爸媽不經意講的,孩子都有聽到啊!




Ray在今年寒假結束前摔斷了手,除了打石膏一個月之外,醫生還希望他能休養三個月讓手完全復原,這段期間的武術課及爵士鼓都只能暫停。學校體育課上跳繩,他幾乎都只能坐旁邊休息看同學跳。
五月底的某天,他突然在家裡跳起繩來⋯⋯

媽:『你怎麼突然開始跳繩?!醫生說要休息三個月耶。』
Ray:『我已經好了啊,我跳給你看!』邊說邊甩繩跳了起來⋯⋯
媽:『跳繩手不會不舒服嗎?!』
Ray:『不會啊,我們要比賽了,老師說要選25個人,我要趕快練習才會選上。』

仔細一問,原來是學校會在學期末舉行跳繩比賽,一班選25人,一人跳一分鐘,累計25人跳繩總次數來進行年級排名,而他也想代表班上參賽。
一開始我心想:『同學們都練了一學期,有的同學甚至可以一口氣跳一兩百下,你現在一次才兩下,抱佛腳有用嗎?!』,還好,一個轉念:『如果他能因為想爭取參賽而努力練習,就算沒入選,過程還是很可貴,而且跟自己比還是進步啦!』
媽:『身體還是重要,我先幫你約骨科回診,如果醫生說OK,你再跳』
隔天下午,待骨科醫師照完X光確認OK後,媽媽才鬆了口氣放心鼓勵他練習。

他的目標很簡單,超越目前的第25名,擠進25個名額。
將近一個月時間,不僅在家跳,學校下課時間也因為要練習跳繩不去加入“牆壁鬼”遊戲,放學時還會每天報告最新排名,對這件事是很認真的!
導師每天都會重新統計排名,放學時我都能聽到他報告最新戰況:『我今天跳了X下,還差25名幾下』、『我比XXX5下,現在是第25名』、『我又被XXX超越了,明天還要跳更多下,再贏回來』⋯⋯

持續練習來到六月中,聽到的次數已經是剛開始的20多倍(因為起始基期太低啊😆),而名次似乎也坐穩25進逼24了,真是大躍進啊!
根據Ray的說法,他們班之前測量時大概是體育老師所教的班中排名第七(也就是比較弱的😄),所以大概就是“志在參加”那一類的。
比賽當天,放學時我小心翼翼假裝隨口問到:『你們班今天跳得怎麼樣?!』
Ray:『我們班每個人都很認真喔,我也很用力跳,六年級大哥哥還站在前面幫我們量一分鐘跳幾下喔!』
媽:『喔~那你跳幾下?!』
Ray:『大概50幾下,我累到沒力氣數了』
媽:『哇~比以前多!表示你有盡力跳喔!』

沒想到,比賽成績公佈跌破了老師們的眼鏡。
媽:『聽說你們班跳繩比賽得第二名耶,太厲害了!是不是因為你跳得比平時還多下,有幫你們班加到分才得名的(我故意開他玩笑)』
Ray:『才不是勒!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很認真跳才能得第二名的!』
哇~自我感覺超良好的小朋友何時轉性了?!
這個回答太出乎意料之外了,有嚇到我!
媽故作鎮定回答:『對啊~你們都是同一班,每個人都進步,你們班就會變得很厲害!』
Ray:『就跟你(參加專業簡報力課程)那一隊得第一名一樣,是每個人都很厲害,不是只有你厲害!』
聽完我心一驚:『天啊~我也就上課回家拿獎品送他時講了那一次,怎就記得這麼清楚?!』

原來爸媽不經意講的,孩子都有記住啊!

下一刻,腦海中馬上搜尋曾經講過的話⋯⋯

#那為什麼每次催收東西時卻要講好幾次呢?!怒😠
#跳繩能長高能減肥好處多多
#媽媽太久沒認真運動也該來跳一下
#身教言教
#父母在做孩子在看
#父母不經意講的孩子也會記住
#為了孩子好要更加謹言慎行啊!

Ray媽有辦法

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

【聊聊『不專心』】


很多爸媽當面或私訊來問:
『我的孩子上課都不專心,該怎麼辦?!』
我知道爸媽這句話背後還有個想問又不敢開口問的問題
『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?!』


通常我會先問爸媽幾個問題:

1.老師怎麼說?!造成了什麼影響?!
2.發生了什麼事?!是怎樣的『不專心』?!
3.是『全部時間』都不專心,還是『有些課很專心,有些課不專心』?!
4.如有專心的時間,是什麼時候或是什麼情況?!
5.專心時及不專心時,孩子的心情是什麼?!

3.4.5這三個問題,很多時候爸媽是答不上來的


為什麼我會這樣問,借用管理學上的DMAIC模型來說明諮商的流程,或許可以幫助爸媽更加了解:

*D(Define)——界定何謂『不專心』:
1.老師怎麼說?!造成了什麼影響?!
2.發生了什麼事?!是怎樣的『不專心』?!

*M(Measure) ——測量『不專心』頻率、程度:
3.是『全部時間』都不專心,還是『有些課很專心,有些課不專心』?!發生頻率為何?!

*A(Analyze)——分析鑑別
4.如有專心的時間,是什麼時候或是什麼情況?!
5.專心時及不專心時,孩子的心情是什麼?!
進行鑑別診斷

*(Improve)——改進計畫
訂定規範流程、治療計劃,遊戲、治療或藥物改善

*(Control)——控制追蹤
實施、檢討、修正、追蹤


唯有明確的定義問題後,再去進行測量分析,才能達成欲改進及控制的目標。



最後,我想跟大家澄清一點:
通常我們看到的都只是『現象』,而鑑別診斷是帶我們去找到『核心』。鑑別診斷的目的是要找到核心問題及解決方法,來幫助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,而不是輕易地去將一個孩子對號入座成XX症狀。找到核心問題的關鍵在於:『我們如何去看到沒看到的部分』!爸媽才是最暸解孩子的人,如果可以換個角度去觀察理解,或許,很多『不專心』也就不會那麼傷腦筋了!^^“


#爸媽才是最暸解孩子的人
#我知道爸媽想問又不敢開口問的問題
#說他是很簡單證明不是才是困難
#找到問題及解決方法才是我們最關心的
#去看到沒看到的部分
#DMAIC模型也可用來做諮商
#管理學其實就是心理學
#顧問和諮詢師做的就是同一件事
#Ray媽有辦法​